谁在做减法?有巨头锐减80万头能繁母猪

时间:2025-01-12 06:32:34 来源:时讯视界

谁在做减法?有巨头锐减80万头能繁母猪_南方+_南方plus

2023年,面对不理想的母猪猪价行情,部分上市猪企负债累累,做减减栏是锐减其谋求生存的方式之一。巨头们的母猪减栏情况具体如何?

农财智库统计数据显示,相比2021年,做减22家上市猪企中只有6家真正减栏,锐减大部分巨头仍在稳步扩张。母猪

正邦、做减新希望、锐减天邦2年减少母猪近120万头

观察能繁母猪变化情况可以窥见猪企扩张步伐。

农财智库数据显示,比较2023年与2021年的能繁母猪存栏量,22家上市猪企2年时间仅增加2.62万头,AG超玩会入口总量基本稳定在800万头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甚至有6家猪企的母猪数量不增反减,合计减少超136万头。其中,降幅排在前三的分别是正邦80万头,新希望28万头,天邦11万头。此外,傲农生物、大北农、罗牛山减少10万头以内。

不仅如此,部分猪企还通过降低生猪出栏量的方式缓解资金压力。

曾经的高猪价让猪企们开启了“疯狂圈地”扩张的节奏,出栏量增加是必然的。农财智库数据显示,对比2023年与2021年的生猪出栏量,22家上市猪企增加超5000万头。

现如今的低价,倒逼部分猪企主动缩减产能。农财智库显示,正邦、金新农2023年生猪出栏量比2021年减少超946万头。其中,正邦减少了944.82万头,金新农减少2.2万头。

减产的根本原因——缺钱

面对第三个行业亏损年,2023年上市猪企的扩张节奏出现了分化。有些猪企选择放缓脚步,到底事出何因?

业内人士分析,或许是基于以下两点主要因素。

行情持续低迷,加上饲料价格高涨,养殖成本居高不下,减产能缓解资金压力。据统计,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,15家猪企资产负债率已超过50%。

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认为,企业减产是在减轻现金流的压力,同时也是为了缓解过去几年疯狂扩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。正如正邦自己总结的,“错判猪周期行情,盲目发展踩错了节奏,过度扩张带来反噬”。

第二,对未来预期消极。海南某大型养殖场负责人辛新(化名)在2023年淘汰了4000头母猪。“亏死了,对未来行情持消极态度,所以选择减产。”

事实上,从减栏猪企的动态中也可以略知一二。

*ST正邦2019年下半年开启大扩张步伐,2021年产能快速释放,不巧赶上猪价低迷,致使其压力倍增。虽然自2021年二季度开始踩刹车,采取精简淘汰种猪种群,清退和停建租赁、自建栏舍等措施,但也造成了上百亿的直接损失。截止2023年三季度末,负债率已高达162.61%。最终,因资金断裂,债务逾期而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。迫不得已,曾经的江西猪王以易主收场。因此,缺少资金加持,产能下降是难免的。

近期,新希望大刀阔斧调整业务板块,拟转让白羽肉禽业务、食品深加工业务运营主体控股权回笼资金约42亿元,且已收到第一笔款项。此外,2023年计划要退51个租赁场,目前已经退了41个,大面积地出售川渝地区的猪场,这直接影响生猪产能。

傲农生物备受关注。截至1月14日,公司在银行、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累计逾期债务本息合计约11.42亿元(扣除已偿还部分)。不堪重负的它,无奈减产。据数据显示,2023年12月末,傲农生物生猪存栏109.73万头,较2022年12月末减少54.93%。

归根到底,减产无外乎就是缺钱!低迷行情下,资金链吃紧,做减法既体现决心,也表明对后续行情的态度。

减栏或利于2024年猪价走出低谷

减栏被普遍认为是拯救猪价的抓手,这对行业而言有哪些积极意义?

王祖力表示,减产能缓解一些供应压力,让供求关系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。

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认为,减产有利于行业进入稳量提质阶段,避免内耗,降低未来市场风险。同时也有利于2024年猪价走出低谷,进入季节性常态波动阶段。现阶段猪肉供大于求、猪价低迷,避免盲目扩产,降低市场价格波动对企业经营稳定性的影响。“这也是给企业一些启示,要注重对产业和市场的科学研判,避免投资过热和急功近利,有利于行业投资回归理性。”

必须提醒的是,养猪已经进入微利时代,要趁早打消通过养猪“一夜暴富”的幻想。朱增勇着重表示,未来行业将进入微利阶段,扩张不提质将会被市场淘汰,企业未来规模或有进一步提升,但速度将会放缓。

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曾公开分享,生猪养殖行业存在周期利润,约正负10%。但红利是陷阱,不能把红利当成能力和实力。逐利有风险,莫当垫背者。

不难看出,现金流告急、猪价反转又遥遥无期的形势下,债台高筑的猪企们选择主动减产。然而,要想彻底解决自身资金难题,关键还是要理性发展,努力降本增效,以成本赶超猪价,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。

【作者】曾慧玲

【来源】南方农村报 农财宝典新牧网


推荐内容